凝血分析仪是临床实验室中用于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核心设备,广泛应用于术前筛查、血栓性疾病诊断及抗凝药物疗效监测等领域。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医疗决策的可靠性和患者安全。由于凝血功能检测涉及复杂的生化反应,设备性能的稳定性、试剂敏感度以及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均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定期对凝血分析仪进行系统性检测,是确保检测数据精准性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凝血分析仪的检测项目通常分为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和特殊功能验证两类:
常规检测项目:
设备性能验证项目:
针对不同检测需求,凝血分析仪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 光学法检测:
通过监测血浆凝固过程中透光率或散射光强度的变化判断凝固终点,适用于PT、APTT等常规项目检测,需定期校准光源强度并验证光路系统稳定性。
2. 磁珠法检测:
利用磁场中磁珠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血浆凝固过程,对溶血、脂血样本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常用于高灵敏度检测场景。
3. 质控品比对法:
使用标准化的商业质控品或实验室自制质控样本,通过多浓度水平检测验证设备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需符合CLSI EP15-A3文件要求。
凝血分析仪的检测需遵循国际及行业标准规范:
通过严格的检测项目执行、科学的方法验证以及标准化流程管理,可确保凝血分析仪持续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的实验室支持。